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们分享有效沟通三部曲,和大家一起探讨“共情——感同身受”,今天就继续分享有效沟通三部曲中的“接纳——表达情绪”。
沟通三部曲
共情——感同身受
接纳——表达情绪
讨论——提出期望
所谓接纳是我允许你以客体的身份,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。
通俗来说,是对当下产生的一切,心理生理的影响不排斥,能够和平共处,和平共处不代表我们能够很舒服,很自在,而是代表我们能够让不舒服,也同时存在,承认它的合理性。

(图源网络)
01 接纳孩子—倾听孩子表达的想法
孩子正处于个体发展阶段,意味着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会有很多和我们不一致的想法。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全部,不仅要接纳孩子好的方面,也要接纳孩子不足之处,以及结合孩子生理、心理发展阶段,从孩子的思维和角度思考问题,倾听孩子的想法,这些都是孩子真实的一部分。
但是,接纳孩子并不代表纵容孩子的不足和错误,家长对此需要做出必要的约束,我们需要注意接纳和溺爱之间的区别。
02 接纳自己—表达自己的感受
除了接纳孩子真实的部分,还需要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,觉察并理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承认自己的感受,特别是在孩子面前,很不容易做到,我们容易隐藏和伪装自己需求,连我们自己都未能发现,习惯性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的想法,这时候不如反问一下自己“我是什么感觉,我究竟需要什么”,这也是自我觉察的一种方式。
我担心孩子,再次复学,担心他未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。
调整后的提问:
孩子,在校生活得怎样啦?最近疫情反复,我很担心你的情况,可以跟我说说吗?
发现了吗,这两个提问有什么不同,通过自我反问部分,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,然后向孩子描述我们真诚的想法和感受,这样的沟通产生一种联系,表示其实我很关心你, 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,也对方知道我们是怎样想的,更有利于我们得到反馈,解决问题。

(图源网络)
调整是一个过程,我们很难要求他人进行改变,孩子也一样,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我们自己,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被尊重、能被理解,相信他们也会有所改变。
参考资料:
《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》[美] 科米尔,[美] 纽瑞尔斯,[美] 奥斯本 著,张建新 等译
《发展心理学》李晓东 主编
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》钱铭怡 编著